2020/1/10
立下愚公移山志,劈山凿洞引甘泉。多年来,他带领党员群众发扬不怕苦、不怕累的精神,以血肉之躯劈山修渠,以实干苦干力拔穷根,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,铸造了“团结奋斗、顽强拼搏、坚韧不拔、艰苦创业”的九间棚精神。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、为民谋利终不悔的精神品质,深刻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。他就是首届“沂蒙水利奖章”获得者、“当代愚公”、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党委书记刘嘉坤。
九间棚村坐落在海拔640多米高的龙顶山上。改革开放以前,该村四面悬崖、山高壑深,只有悬崖边一条羊肠小道可通山下,缺水、没电,是出了名的干山顶、穷山村。
1984年冬天,刘嘉坤成为九间棚的新支书。刚刚30出头的他,不怕吃苦,不怕受罪,身上还有股天不怕地不怕的执拗劲。“过去,村里面有好几个30多岁的单身汉,出门总是遭人嘲讽,说九间棚村人‘断不了的穷根,翻不了身的穷命’。我就不信邪,就想争口气,为什么别人的家乡可以桃花流水,我们就山高水远。”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,坚定了他“改变现状”的决心。
要想富,先修路。为改变这种困境,1984年刚刚当上村党支部书记的刘嘉坤,发动村民卖牛卖羊凑了1.77万元,带领全村177人用5个月时间,修成了一条宽6米、长3500米、24道弯的盘山路。
九间棚由于自然环境恶劣,村民一直过着艰难贫困的生活。“以前,我们都是靠天吃饭,庄稼人就希望老天能下雨,地里有个收成。但即使赶上好年景,村民也只能吃个七八成饱。村里只有一处小山泉,每当旱季,泉水稀少,村里还得安排民兵维持秩序,按人口多少,用秤分水吃。”刘嘉坤说。
1986年春,刘嘉坤带着村干部漫山遍野寻找水源,并请来县水利局技术人员帮助勘察,终于在村西北7里外的卧龙山悬崖峭壁中间的一个石洞里发现了一处水潭。“当时我们调来抽水泵,抽了很长时间也没抽干,便决定在这里修建卧龙山扬水站,把水引上龙顶山。”刘嘉坤说。
修建扬水站又是一场硬仗,因为扬水站要修建在悬崖峭壁上,施工非常艰难,搞不好就有生命危险,村里的党员干部、青年团员组成“先锋队”,他们把绳子系在腰上,吊在悬崖峭壁上凿石头、打炮眼、安管道。经过1年多的苦干,一座扬程达102.5米、输水管道为8公里的扬水站建成并投入使用。随后又在山顶修建了3个大水池、35个小水池,农户接通了自来水。有了水,龙顶山变得生机盎然。
近几年来,九间棚又在省市县镇各级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门的关心帮助下,千方百计筹措资金4000多万元,先后修建了蓄水量超过30万立方米的里大湾水库和龙潭水库等,租用并修缮了林场一个小二型水库,加上原有的40多个蓄水池,总蓄水量近70万立方米,新打高山深井3眼,保证了九间棚及周边几个村的生产生活用水需要。
通过架电、修路、治水、整山、栽果树,彻底改变了该村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,出现了“大路入云端,水渠绕山转,家家自来水,林果栽满山,户户电灯亮,人人笑开颜”的崭新景象。
通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、科学发展,九间棚村已经从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,变成了如今远近闻名的小康村。先后获得了“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”“全国文明村”“全国生态文化村”“中国幸福村”等荣誉称号。刘嘉坤被评为“全国劳动模范”,2013年11月25日,习近平在临沂考察期间,亲切接见了刘嘉坤。
(消息来源:琅琊新闻网,临报融媒记者 赵泽军 武光玉)
山东水土保持学会 版权所有 鲁ICP备案18014858号 免责声明